沿河:守住“发展和生态”底线 实现“百姓富和生态美”有机统一


  近年来,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“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”,抓住省级“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”建设机遇和“绿色贵州”三年行动计划,牢固树立“坐山靠山、坐山养山、坐山治山、坐山吃山”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观念,着力念好山字经、做好水文章、打好生态牌,在守底线、走新路中后发赶超奔小康,实现“百姓富和生态美”的有机统一。

  念好“山字经”。该县抓住“绿色贵州”三年行动计划,大力开展植树造林、封山育林,大力实施退耕还林、天然林保护、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,积极发展林业经济,截至目前,全县乌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达56.1%,湿地面积量达29.6万亩,2015年,全县已实施退耕还林共14.12万亩,2016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5万亩正在有序开展中,同步治理石漠化面积60.02平方公里,完成石漠化造林面积8.36万亩,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2.4万亩。该县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,建成了沙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、中界狮子山农业观光园等多个高效农业园区,全县渐渐形成了一镇一特色,一村一品牌的良好态势,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。全县也正朝着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,因势利导建造绿色家园,与时俱进完善绿色制度,绵绵用力筑牢绿色屏障,久久为功培育绿色文化这“五个绿色”不懈努力。

  做好“水文章”。该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依托铜仁市“两区一走廊”产业布局,做好“水文章”,构建了新型特色乌江经济带,沿河县城也从千年古镇华丽转身,县城越变越大,越来越美,昔日边陲小镇已成为经济发展“桥头堡”。该县紧紧围绕“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净、环境更优美、发展更科学、生活更幸福”目标,严控高能耗、高排放项目,着力抓污水处理,截至目前,全县共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6个,垃圾填埋厂3个,大型养殖场粪污处理厂2个,在通过各种综合措施保护下,乌江水质逐年优化提标,达Ⅲ类标准。该县借助乌江黄金水道的优势,大力开发生态旅游资源,拟投资10亿元,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,把淇滩镇建成武陵山区水上养生、滋补养生、健体养生和温泉养生中心与乌江之滨旅游风情小镇,目前,已完成景区旅游规划和温泉的勘探工作,启动了景区滨水天街的建设。同时,该县紧紧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,将洪渡镇融入乌江经济走廊的带动步伐,高规格规划建设风情古镇,这里也将成为千里乌江画廊及武陵山区旅游环线上的重要驿站,昔日的边陲小镇将华丽转身,蓄势待发,走出乌江,奔向更宽阔的水域。

  打好“生态牌”。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中,该县在狠抓“五个一批”中的“发展产业脱贫一批”时,灵活运用手中的“生态牌”,大力发展生态茶、生态畜牧、生态果蔬、中药材和“互联网+”这“五大产业”,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子,助推全县脱贫攻坚进程。在发展生态茶产业上,全县茶园面积达20万亩,涉及20个乡镇111个村682个组10500户农户,投产茶园9.7万亩,实现茶叶产量2700吨,产值2.88亿元;在生态畜牧业上,全县猪、牛、羊、家禽年存栏分别为39.8万头、12.3万头、29.3万只、83.3万羽,建成贵州白山羊原种场3个、扩繁场5个、养羊专业合作社12个,养殖小区312个,建成了年产1万吨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、年产2万吨有机肥厂、年屠宰50万只羊肉类联合加工厂各1个;在生态果蔬产业上,建成了空心李基地总面积6.2万亩,其中投产果园3.1万亩,年产鲜果3000万斤,产值1.2亿元,建成核桃基地21万亩,完成蔬菜种植面积24.5万亩,蔬菜产量32.4万吨,总产值6.48亿元;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,全县已种植铁皮石斛100亩,上树仿野生栽培铁皮石斛、林下种植白及和丹参1000余亩,成功打造了中界、泉坝、夹石三个中药材示范园区,正着力打造10万亩“乌江生态药业走廊”;在“互联网+”方面,建成了110个电子商务服务站,培育电商企业11家,上网交易农特产品、工艺品、酒类、茶叶等100多种,依托电商平台,农民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就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,还能把沿河的特色产品卖到全国各地,实现“山货出山、网货下乡、农民增收”。


来源:新华社

客户服务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展会合作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手机网站二维码